close

國土計畫法草案總說明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確保國土安全與防災能力,保育自然環境與人文資產,強化國土整合管理機制,促進資源與產業合理配置,並復育國土劣化地區,以追求國家永續發展,特制定本法。

第二條        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內政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第三條        本法用詞,定義如下:

一、國土計畫:指針對我國管轄之陸域、海岸、島礁及海域,為達成國土永續發展,依據國土保育及發展綱領,所訂定引導國土資源保育及利用之基本政策與空間發展計畫。

二、全國國土計畫:指以全國國土為範圍,所訂定目標性、政策性及整體性之國土計畫。

三、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指以直轄市、縣(市)行政轄區及其海域管轄範圍,所訂定實質發展及管制之國土計畫。

四、都會區域:指由一個以上之中心都市為核心,及與中心都市在社會、經濟上具有高度關聯之直轄市、縣(市)或鄉(鎮、市、區)所共同組成之範圍。

五、特定區域:指具有特殊自然、經濟、文化或其他性質,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範圍。

六、部門空間發展策略:指主管機關會商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就部門發展所需涉及空間政策或區位適宜性,綜合評估後,所訂定之發展策略。

七、國土功能分區:指基於保育利用及管理之需要,依土地資源特性,所劃分之國土保育地區、海洋資源地區、農業發展地區及城鄉發展地區。

八、嚴重地層下陷地區:指地層下陷累積總量、下陷年平均速率達一定程度以上,且對防洪、排水、禦潮或環境產生重大影響,並經中央水利主管機關會商中央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劃定公告之地區。

九、劣化國土復育地區:指自然生態環境嚴重劣化,急需復育之地區。

十、成長管理:指為確保國家永續發展、提升環境品質、促進經濟發展及維護社會公義之目標,考量自然環境容受力,公共設施服務水準與財務成本、使用權利義務及損益公平性之均衡,規範城鄉發展之總量及型態,並訂定未來發展地區之適當區位及時程,以促進國土有效利用之使用管理政策及作法。

第四條 中央主管機關應辦理下列事項:

一、全國國土保育與發展綱領之擬訂、公告及修訂。

二、全國國土計畫之擬訂、公告、變更及實施。

三、對直轄市、縣(市)政府推動國土計畫之核定及監督。

四、國土功能分區劃設順序、劃設原則之規劃與逕行劃設之作業程序。

五、使用許可制度及全國性土地使用管制之擬定。

六、國土保育地區之使用許可、許可變更及廢止之核定。

七、都會區域、特定區域、部門空間發展策略和其他全國性國土計畫之策劃及督導。

八、跨轄區合作、跨域整合或其他中央應協調事項。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辦理下列事項:

一、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之擬訂、公告、變更及執行。

二、國土功能分區之劃設。

三、全國性土地使用管制之執行及直轄市、縣(市)特殊性土地使用管制之擬定、執行。

四、城鄉發展地區之使用許可、許可變更及廢止之核定。

五、配合中央、都會區域、特定區域及部門發展策略之執行。

六、跨轄區合作、跨域整合或應配合中央協調事項之執行。

七、其他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之執行。

第五條 中央主管機關應會同相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擬定國土保育及發展綱領,釐訂協調整合機制、總體規劃藍圖、國土保育及空間發展之策略與機制,並定期公布國土白皮書,報行政院備查。

前項國土保育及發展綱領每五年應至少檢討一次。

第六條 國土計畫規劃與管理基本原則如下:

一、尊重國際公約精神及相關國際規範,共同促進國土與資源之永續發展。

二、順應自然條件,考慮氣候變遷,區劃風險敏感地區,建立分級分區管理制度及公開之風險圖資系統,提升國土防災及應變能力。

三、確認應優先保護之重要國土資源;其中,水為國家重要資源,國土與產業規劃應以水資源永續利用為重要依據,並以流域為單元,整體規劃由山至海之水資源保育、利用、治山、防洪、海岸防護等工作,並優先保護自然及景觀河岸,維繫自然與人文特色,及增加休閒與教育空間。

四、國土保育地區應保育及保安為原則,得禁止或限制其使用,對於合法利用所致損失應予補償。

五、加強保護生物多樣性,國土規劃與開發行為之環境影響評估,應將生物多樣性之觀念納入與落實。

六、尊重與保存原住民族傳統文化、領域及傳統智慧,納入共管機制,以互利共榮方式,保護中央山脈、國家公園、山海完整棲地及重要生態廊道。

七、海洋應依海岸管理法及海域管理法之規範,以資源永續利用為原則,整合多元需求,建立海岸管理計畫及海域功能區劃使用之機制,整合保育海洋、海岸與島礁等各項海洋資源,發展藍色運輸,建構海陸運串連之觀光遊憩網絡,並篩選規劃適合產業區位,促進藍色經濟之發展。

八、島礁及其周邊海域,應納入國土規劃,採取嚴格生態保護措施,維繫自然風貌和現狀為原則,非經許可,禁止採擷沙石、林木、生物、礦產等資源;領海基點所在的海島,應劃定保護範圍,嚴格保護。

九、農業發展應以確保大面積優良農地及糧食安全為原則,積極保護重要農業生產環境及基礎設施,避免農業區被切割零碎化,降低零星發展、水土污染與生態環境衝擊,並提供完善農村公共設施服務,結合產業活化策略,提高農村地區的宜居性。

十、城鄉發展應以集約發展、成長管理為原則,運用綠色科技,妥適規劃完善公共設施與基礎建設,提升軌道運輸普及性,創造有效率之生產環境,以規劃便捷、智慧、生態、低碳、宜居、韌性的城鄉及其整體競爭力。

十一、優先改善都市窳陋地區,以都市再生為方向,強化都市耐災韌性,重視城鄉景觀美質,保存活化在地特色與城市記憶,振興地方經濟活力,興建合宜社會住宅,關照弱勢族群居住權益。

十二、不同區域應考量重要之自然、社經及文化特色及其他特定條件,賦予合宜之發展定位,進行整體規劃。

十三、產業發展應因應國際趨勢,考量國土總體規劃藍圖,結合園區內外產業群聚鏈結,賦予產業發展新的活力,並輔導老舊產業轉型,以形塑綠色產業新形象。

十四、選定劣化國土優先復育地區,以源頭治理概念和符合生態原則之復育方法,研擬及推動國土保安及復育計畫,並積極推動綠色造林計畫,減緩溫室氣體衝擊。

十五、國土規劃應力求民眾參與多元化及資訊公開化,加強偏鄉資訊基礎建設,減低偏鄉聯外不便,並誘導科技及產業人才投入創造偏鄉,開發偏鄉數位產業、物流及教育醫療發展機會。

十六、國土利用應兼顧環境、經濟與社會永續之原則,充分尊重公民參與精神,並建立公平、公開及有效率之管制機制。

第七條 中央主管機關應遴聘(派)學者、專家、民間團體及有關機關代表,以合議方式辦理下列事項:

一、全國國土計畫擬訂或變更之審議。

二、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核定之審議。

三、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之復議。

四、國土保育地區之使用許可、許可變更及廢止之審議。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遴聘(派)學者、專家、民間團體及有關機關代表,以合議方式辦理下列事項:

一、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擬訂或變更之審議。

二、城鄉發展地區之使用許可、許可變更及廢止之審議。

第一項及第二項遴聘之學者、專家及民間團體代表,其人數不得少於二分之一。有關遴聘、組成、審議等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二章            國土計畫之種類及內容

第八條 國土計畫之種類如下:

一、全國國土計畫。

二、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

中央主管機關擬訂全國國土計畫時,得會商有關機關就都會區域或特定區域範圍研擬相關計畫內容;直轄市、縣(市)政府亦得就都會區域或特定區域範圍,共同研擬相關計畫內容,報中央主管機關審議後,納入全國國土計畫。

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應遵循全國國土計畫。

都市計畫、國家公園計畫及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擬訂之部門計畫,應遵循國土計畫。

第九條 全國國土計畫之內容,應載明下列事項:

一、計畫範圍及計畫年期。

二、國土永續發展目標。

三、基本調查及發展預測。

四、國土空間發展及成長管理策略。

五、國土功能分區及其分類之劃設順序、劃設條件、土地使用指導原則。

六、部門空間發展策略。

七、國土防災策略及氣候變遷調適策略。

八、應辦事項及實施機關。

九、其他相關事項。

全國國土計畫中涉有依前條第二項擬訂之都會區域或特定區域範圍相關計畫內容,得另以附冊方式定之。

第十條 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之內容,應載明下列事項:

一、計畫範圍及計畫年期。

二、全國國土計畫之指示事項。

三、直轄市、縣(市)之發展目標。

四、基本調查及發展預測。

五、直轄市、縣(市)空間發展及成長管理計畫。

六、國土功能分區及其分類之劃設、調整、土地使用管制原則。

七、部門空間發展計畫。

八、氣候變遷調適計畫。

九、應辦事項及實施機關。

十、其他相關事項。

第三章 國土計畫之擬訂、公告、變更及實施

第十一條 國土計畫之擬訂、審議及核定機關如下:

一、全國國土計畫:由中央主管機關擬訂、審議,報請行政院核定。

二、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擬訂、審議,報請中央主管機關核定。

前項全國國土計畫中特定區域之內容,如涉及原住民族土地及海域者,應依原住民族基本法第二十一條規定辦理,並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擬訂。

第十二條 國土計畫之擬訂,應邀集學者、專家、民間團體等舉辦座談會或以其他適當方法廣詢意見,作成紀錄,以為擬訂計畫之參考。

國土計畫擬訂後送審議前,應公開展覽三十日及舉行公聽會;公開展覽及公聽會之日期及地點應登載於政府公報、新聞紙,並以網際網路或其他適當方法廣泛周知。人民或團體得於公開展覽期間內,以書面載明姓名或名稱及地址,向該管主管機關提出意見,由該管機關參考審議,併同審議結果及計畫分別報請行政院或中央主管機關核定。

前項審議之進度、結果、陳情意見參採情形及其他有關資訊,應以網際網路或登載於政府公報等其他適當方法廣泛周知。

第十三條 國土計畫經核定後,擬訂機關應於接到核定公文之日起三十日內公告實施,並將計畫函送各有關直轄市、縣(市)政府及鄉(鎮、市、區)公所分別公開展覽;其展覽期間,不得少於九十日,計畫內容重點應登載於政府公報、新聞紙,並得以網際網路或其他適當方法廣泛周知。

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未依前項期限公告者,中央主管機關得逕為公告及公開展覽。

第十四條 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擬訂機關對於核定之國土計畫申請復議時,應於前條第一項規定公告實施前提出,並以一次為限。經復議決定維持原核定計畫時,應即依規定公告實施。

第十五條 國土計畫公告實施後,擬訂計畫之機關應視實際發展情況,全國國土計畫每十年通盤檢討一次,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每五年通盤檢討一次,並作必要之變更。但有下列情事之一者,得適時檢討變更之:

一、因戰爭、地震、水災、風災、火災或其他重大事變遭受損壞。

二、為加強資源保育或避免重大災害之發生。

三、政府為新訂或擴大都市計畫、興辦國防、重大之公共設施或公用事業計畫。

四、其屬全國國土計畫者,為擬訂、變更都會區域或特定區域之計畫內容。

五、其屬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者,為配合全國國土計畫之指示事項。

全國國土計畫公告實施後,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依中央主管機關規定期限,辦理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之擬訂或變更。但其全部行政轄區均已發布實施都市計畫或國家公園計畫者,得免擬訂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未依前項規定期限辦理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之擬訂或變更者,中央主管機關得逕為擬訂或變更,並準用第十一條至第十三條規定程序辦理。

第一項適時檢討變更之計畫內容及辦理程序得予以簡化;其簡化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十六條 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公告實施後,應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通知當地都市計畫主管機關按國土計畫之指導,辦理都市計畫之擬訂或變更中央主管機關或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指定各該擬定機關限期為之,必要時並得逕為擬定或變更

第十七條 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興辦性質重要且在一定規模以上部門計畫時,除應遵循國土計畫之指導外,並應於先期規劃階段,徵詢同級主管機關之意見。

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興辦部門計畫與各級國土計畫所定部門空間發展策略或計畫產生競合時,應報由中央主管機關協調;協調不成時,得報請行政院決定之。

第一項性質重要且在一定規模以上部門計畫之認定標準,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十八條 各級主管機關因擬訂或變更國土計畫須派員進入公、私有土地或建築物調查或勘測時,其所有人、占有人、管理人或使用人不得拒絕。但進入國防設施用地,應經該國防設施用地主管機關同意。

前項調查或勘測人員進入公、私有土地或建築物調查或勘測時,應出示執行職務有關之證明文件或顯示足資辨別之標誌;於進入建築物或設有圍障之土地調查或勘測前,應於七日前通知其所有人、占有人、管理人或使用人。

為實施前項調查或勘測,須遷移或拆除地上障礙物,致所有人或使用人遭受之損失,應先予適當之補償,其補償價額以協議為之。

第十九條 為擬訂國土計畫,中央主管機關應會同有關機關蒐集、更新國土規劃基礎資訊及災害潛勢與易致災地區等相關資料,並定期從事國土利用現況調查及國土利用監測;各有關機關並應配合提供必要之資料。

前項國土規劃基礎資訊及災害潛勢與易致災地區、國土利用現況調查及國土利用監測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商有關機關定之。

第一項資訊之公開,依政府資訊公開法之規定辦理。

第四章 國土功能分區之劃設及土地使用管制

 

第二十條 各國土功能分區及其分類之劃設原則如下:

一、國土保育地區:依據天然資源、自然生態或景觀、災害及其防治設施分布情形加以劃設,並按環境敏感程度,予以分類:

(一)第一類:具豐富資源、重要生態、珍貴景觀或易致災條件,其環境敏感程度較高之地區。

(二)第二類:具豐富資源、重要生態、珍貴景觀或易致災條件,其環境敏感程度較低之地區。

(三)其他必要之分類。

二、海洋資源地區:依據海岸管理法及海域管理法,就海洋資源保育利用、原住民族傳統使用、特殊用途及其他使用等分區劃設之各類用海。

三、農業發展地區:依據農業生產環境、維持糧食安全功能及曾經投資建設重大農業改良設施之情形加以劃設,並按農地生產資源條件,予以分類:

(一)第一類:具優良農業生產環境、維持糧食安全功能或曾經投資建設重大農業改良設施之地區。

(二)第二類:具良好農業生產環境、糧食生產功能,為促進農業發展多元化之地區。

(三)其他必要之分類。

四、城鄉發展地區:依據都市化程度及發展需求加以劃設,並按發展程度,予以分類:

(一)第一類:都市化程度較高,其住宅或產業活動高度集中之地區。

(二)第二類:都市化程度較低,其住宅或產業活動具有一定規模以上之地區。

(三)其他必要之分類。

新訂或擴大都市計畫案件,應以位屬城鄉發展地區者為限。

第二十一條 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公告實施後,應由有關直轄市、縣(市)政府,按各級國土計畫之國土功能分區劃設內容之指導,製作國土功能分區圖,報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定後公告之。

前項國土功能分區及其分類之檢討變更,除為加強國土保育者,得隨時辦理外,應於國土計畫所定之一定期限內完成。

前二項國土功能分區圖繪製之辦理機關、製定方法、比例尺、辦理、檢討變更程序及公告等之作業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二十二條 國土功能分區及其分類應按下列各款土地使用原則,編定適當使用地,分別予以管制:

一、國土保育地區:

(一)第一類:維護自然環境狀態,並得禁止或限制其他使用。

(二)第二類:儘量維護自然環境狀態,允許有條件使用。

(三)其他必要之分類:按環境資源特性給予不同程度之使用管制。

二、海洋資源地區:依海岸管理法之海岸管理計畫及海域管理法之海域功能區劃,進行管制。

三、農業發展地區:

(一)第一類:供農業生產及其必要之產銷設施使用,並得禁止或限制其他使用。

(二)第二類:供農業生產及其產業價值鏈發展所需設施使用,並得依其產業特性給予不同程度之使用管制、禁止或限制其他使用。

(三)其他必要之分類:按農業資源條件給予不同程度之使用管制。

四、城鄉發展地區:

(一)第一類:供較高強度之居住、產業或其他城鄉發展活動使用。

(二)第二類:供較低強度之居住、產業或其他城鄉發展活動使用。

(三)其他必要之分類:按城鄉發展情形給予不同程度之使用管制。

第二十三條 國土保育地區以外之其他國土功能分區,如有符合國土保育地區之劃設原則者,除應依據各該國土功能分區之使用原則進行管制外,並應按其資源、生態、景觀或災害特性及程度,予以禁止或限制使用。

國土功能分區及其分類之使用地類別編定、變更、規模、可建築用地及其強度、應經申請同意使用項目、條件、程序、免經申請同意使用項目、禁止或限制使用及其他應遵行之土地使用管制事項之規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但屬實施都市計畫或國家公園計畫者,仍依都市計畫法、國家公園法及其相關法規實施管制。

前項規則中涉及原住民族土地及海域之使用管制者,應依原住民族基本法第二十一條規定辦理,並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訂定。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視地方實際需要,於符合全國國土計畫土地使用指導原則下,由該管主管機關另訂管制規則,並報請中央主管機關核定。

國防、重大之公共設施或公用事業計畫,得於各國土功能分區申請使用。

第二十四條 於符合第二十六條國土功能分區及其分類之使用原則下,從事一定規模以上或性質特殊之土地使用,應由申請人檢具第二十五條規定之書圖文件申請使用許可;其一定規模以上或性質特殊之土地使用,其認定標準,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前項使用許可不得變更國土功能分區、分類或分級,使用地得視使用性質予以調整變更。

前項使用許可之申請,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受理。申請使用許可範圍屬國土保育地區或海洋資源地區者,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核轉中央主管機關審議外,其餘申請使用許可範圍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審議,但申請使用範圍跨二個直轄市、縣(市)行政區以上、興辦前條第五項國防、重大之公共設施或公用事業計畫跨二個國土功能分區以上致審議之主管機關不同或填海造地案件者,由中央主管機關審議。

變更經主管機關許可之使用計畫,應依前二項規定程序辦理。但變更內容性質單純者,其程序得予以簡化。

各級主管機關應依第六條規定辦理審議,並應收取審查費;其收費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申請人取得主管機關之許可後,除申請填海造地使用許可案件依第二十九條規定辦理外,應於規定期限內進行使用;逾規定期限者,其許可失其效力。未依經許可之使用計畫使用或違反其他相關法規規定,經限期改善而未改善或經目的事業、水土保持、環境保護等主管機關廢止有關計畫者,廢止其使用許可。

前五項有關使用許可之辦理程序、受理要件、審議方式與期限、已許可使用計畫應辦理變更之情形與辦理程序、許可之失效、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二十五條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受理使用許可之申請後,經審查符合受理要件者,應於審議前將其書圖文件於申請使用案件所在地鄉(鎮、市、區)公所公開展覽三十日及舉行公聽會。但依前條第二項規定由中央主管機關審議者,於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受理審查符合受理要件核轉後,於審議前公開展覽三十日及舉行公聽會。

前項舉行公聽會之時間、地點、辦理方式等事項,除應以網際網路方式公開外,並得登載於政府公報、新聞紙或其他適當方法廣泛周知,另應以書面送達申請使用範圍內之土地所有權人。但已依其他法規舉行公聽會,且踐行以網際網路周知及書面送達土地所有權人者,不在此限。

公開展覽期間內,人民或團體得以書面載明姓名或名稱及地址,向主管機關提出意見。主管機關應於公開展覽期滿之日起三十日內彙整人民或團體意見,併同申請使用許可書圖文件報請審議。

前三項有關使用許可之公開展覽與公聽會之辦理方式及人民陳述意見處理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二十六條 依第二十四條規定申請使用許可之案件,應檢具下列書圖文件:

一、申請書及使用計畫。

二、使用計畫範圍內土地與建築物所有權人同意證明文件。但申請使用許可之事業依法得為徵收或依農村社區土地重劃條例得申請重劃者,免附。

三、依其他相關法令規定應先經各該主管機關同意之文件。

四、興辦事業計畫已依各目的事業主管法令同意之文件。

五、其他必要之文件。

主管機關審議申請使用許可案件,應考量土地使用適宜性、交通與公共設施服務水準、自然環境及人為設施容受力。依各國土功能分區之特性,經審議符合下列條件者,得許可使用:

一、國土保育地區及海洋資源地區:就環境保護、自然保育及災害防止,為妥適之規劃,並針對該使用所造成生態環境損失,採取彌補或復育之有效措施。

二、農業發展地區:維護農業生產環境之完整性及水資源供應,避免零星使用或影響其他農業生產環境之使用;其有興建必要之農業相關設施,應以與當地農業生產經營有關者為限。

三、城鄉發展地區:都市成長管理、發展趨勢之關聯影響、公共建設計畫時程、水資源供應及電力、瓦斯、電信等維生系統完備性。

前二項使用許可審議應檢附之書圖文件內容、格式、許可條件具體規定等相關事項之審議規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二十七條 申請使用許可案件經依前條規定審議通過後,由主管機關核發使用許可,並將經許可之使用計畫書圖、文件,於各有關直轄市、縣(市)政府及鄉(鎮、市、區)公所分別公開展覽;其展覽期間,不得少於三十日,並得視實際需要,將計畫內容重點登載於政府公報、新聞紙、網際網路或其他適當方法廣泛周知。

前項許可使用計畫之使用地類別、使用配置、項目、強度,應作為範圍內土地使用管制之依據。

第二十八條 經主管機關核發使用許可案件,中央主管機關應向申請人收取國土保育費作為辦理國土保育有關事項之用;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向申請人收取影響費,作為改善或增建相關公共設施之用,影響費得以使用許可範圍內可建築土地抵充之。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收取前項影響費後,應於一定期限內按前項用途使用;未依期限或用途使用者,申請人得要求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返還已繳納之影響費。

第一項影響費如係配合整體國土計畫之推動、指導等性質,或其他法律定有同性質費用之收取者,得予減免。

前三項國土保育費及影響費之收費方式、費額(率)、應使用之一定期限、用途、影響費之減免與返還、可建築土地抵充之範圍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一項影響費得成立基金,其保管及運用之規定,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

第二十九條 申請人於主管機關核發使用許可後,應先完成下列事項,始得依經許可之使用計畫進行後續使用:

一、將使用計畫範圍內應登記為直轄市、縣(市)或鄉(鎮、市)管有之公共設施用地完成分割、移轉登記為各該直轄市、縣(市)或鄉(鎮、市)有。

二、分別向中央主管機關繳交國土保育費及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繳交影響費。

三、使用地依使用計畫內容申請變更。

前項公共設施用地上需興建之設施,應由申請人依使用計畫分期興建完竣勘驗合格,領得使用執照並將所有權移轉登記為直轄市、縣(市)或鄉(鎮、市)有後,其餘非公共設施用地上建築物始得核發使用執照。但經申請人提出各分期應興建完竣設施完成前之服務功能替代方案,並經直轄市、縣(市)或特設主管建築機關同意者,不在此限。

申請人於前項公共設施用地上興建公共設施時,不適用土地法第二十五條規定。

第一項及第二項許可使用後之程序、作業方式、負擔、公共設施項目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一項及第二項之公共設施用地及設施,其所有權移轉登記承受人依其他法律另有規定者,從其規定;申請移轉登記為直轄市、縣(市)或鄉(鎮、市)有時,得由申請人憑第二十七條第一項規定許可文件單獨申請登記;登記機關辦理該移轉登記時,免繕發權利書狀,登記完畢後,應通知該直轄市、縣(市)政府或鄉(鎮、市)公所。

第三十條 申請填海造地案件依第二十四條規定取得使用許可後,申請人應於規定期限內提出造地施工計畫,繳交開發保證金;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許可並依計畫填築完成後,始得依前條第一項規定辦理相關事宜。

前項造地施工計畫,涉及國防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其公共安全影響範圍跨直轄市、縣(市),由中央主管機關許可。

第一項造地施工計畫屆期未申請許可者,其依第二十四條規定取得之許可失其效力;造地施工計畫經審議駁回或不予許可者,審議機關應送請中央主管機關廢止其依第二十四條規定取得之許可。

第一項造地施工計畫內容及書圖格式、申請期限、展延、保證金計算、減免、繳交、動支、退還、造地施工管理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一項造地施工計畫之許可,其他法規另有規定者,從其規定。但其他法規未規定申請期限,仍應依第一項申請期限辦理之。

第三十一條 使用許可內容涉及依法核定為國家機密或其他法律、法規命令規定應秘密之事項或限制、禁止公開者,不適用第二十五條及第二十七條有關公開展覽、公聽會及計畫內容公告周知之規定。

第三十二條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公告國土功能分區圖後,應按本法規定進行管制。原合法建築物或設施與第二十三條第二項或第四項所定土地使用管制內容不符者,除准修繕外,不得增建或改建。當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認有必要時,得斟酌地方情形限期令其變更使用或遷移,其因遷移所受之損害,應予適當之補償;在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令其變更使用、遷移前,得為原來之合法使用或改為妨礙目的較輕之使用。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對於既有合法可建築用地經依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變更為非可建築用地時,其所受之損失,應予適當補償。

前二項補償方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三十三條 政府為國土保安及生態保育之緊急需要,有取得土地、建築物或設施之必要者,得由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依法價購、徵收或辦理撥用。

第五章 國土復育

第三十四條 下列地區得劃定為國土復育促進地區,進行復育工作:

一、土石流高潛勢溪流影響危險地區。

二、嚴重崩塌地區。

三、超限利用土地集中之地區。

四、嚴重地層下陷地區。

五、河川有生態環境退化或危害河防安全之虞地區。

六、生態環境已嚴重破壞退化地區。

七、其他對國土保育有嚴重影響之地區。

前項國土復育促進地區之劃定、公告及廢止之辦法,由主管機關會商有關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定之。

第三十五條 國土復育促進地區經劃定者,應以保育和禁止開發行為及設施之設置為原則,並由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直轄市、縣(市)政府會商有關機關擬訂復育計畫,報請行政院核定後實施。

前項復育計畫,每五年應通盤檢討一次,並得視需要,隨時報請行政院核准變更;復育計畫之標的、內容、合於變更要件,及禁止、相容與限制事項,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商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定之。

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或直轄市、縣(市)政府為執行第一項復育計畫得徵收區內私有土地及合法土地改良物。

第三十六條 嚴重地層下陷地區經劃定為國土復育促進地區,應禁止鑿井及抽取地下水,已登記之水權或臨時使用權,水利主管機關應予廢止。但有下列各款之一,並經直轄市、縣(市)政府許可者,不在此限:

一、為自來水供水系統不能供應地區之家用及公共給水之水源。

二、為自來水水源且無替代水源。

三、國防設施或營區、消防機關、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有中斷公共給水供應之虞,必須設置備用水源。

四、為因應戰爭、天然災害或其他重大變故,於中央水利主管機關指定之地點緊急鑿井飲水。

前項地區內之既有墳墓,直轄市、縣(市)政府應優先協助或補助遷移。

第一項許可之條件、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定之。

第三十七條 國土復育促進地區內已有之聚落或建築設施,經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評估安全堪虞者,直轄市、縣(市)政府應優先協助該地居民遷居,必要時得限制居住,強制遷居。

第三十八條 本條例實施範圍內之原住民,除有安全堪虞情事及違法濫建者外,不得限制居住或強制遷居,原住民部落永續發展產業之發展應予保障。

第三十九條 原住民保留地之農牧用地,經劃定為國土復育促進地區者,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會商有關機關得依復育計畫向原住民承租,並得交由土地所有權人實施造林、撫育、管理及巡守山林維護生態。

第四十條 本條例實施範圍內之原住民願意集體遷村者,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應於安全、適宜之原住民保留地或平地之公有土地,整體規劃合乎永續生態原則之原住民部落予以安置,並協助居住、就業、就學及就養,及保存原住民傳統文化。

第六章 罰 則

第四十一條 從事未符合國土功能分區及其分類使用原則之一定規模以上或性質特殊之土地使用者,由該管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處行為人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上五百萬元以下罰鍰。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該管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處行為人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上一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一、未經使用許可而從事符合國土功能分區及其分類使用原則之一定規模以上或性質特殊之土地使用。

二、未依許可使用計畫之使用地類別、使用配置、項目、強度進行使用。

違反第二十三條第二項或第四項之管制使用土地者,由該管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處行為人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

依前三項規定處罰者,該管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限期令其變更使用、停止使用或拆除其地上物恢復原狀;於管制使用土地上經營業務者,必要時得勒令歇業,並通知該管主管機關廢止其全部或一部登記。

前項情形經限期變更使用、停止使用、拆除地上物恢復原狀或勒令歇業而不遵從者,得按次處罰,並停止供水、供電、封閉、強制拆除或採取其他恢復原狀之措施,其費用由行為人負擔。

有第一項、第二項第一款或第三項情形無法發現行為人時,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依序命土地或地上物使用人、管理人或所有人限期停止使用或恢復原狀;屆期不履行,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依行政執行法規定辦理。

前項土地或地上物屬公有者,管理人於收受限期恢復原狀之通知後,得於期限屆滿前擬定改善計畫送主管機關核備,不受前項限期恢復原狀規定之限制。但有立即影響公共安全之情事時,應迅即恢復原狀或予以改善。

第四十二條 有前條第一項、第二項或第三項情形致釀成災害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五百萬元以下罰金;因而致人於死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七百萬元以下罰金。

犯前項之罪者,其墾殖物、工作物、施工材料及所使用之機具,不論屬於犯罪行為人與否,沒收之。

第四十三條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對國土違規使用應加強稽查,並由依第三十三條規定所處罰鍰中提撥一定比率,供民眾檢舉獎勵使用。

前項一定比率、檢舉國土違規使用獎勵之對象、基準、範圍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商有關機關定之,並報請行政院核定。

第七章 附 則

第四十四條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之海域管轄範圍,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商有關機關劃定。

各級主管機關為執行海域內違反本法之取締、蒐證、移送等事項,由海岸巡防機關協助提供載具及安全戒護。

第四十五條 第十五條第一項第三款及第二十三條第五項所定重大之公共設施或公用事業計畫,其認定標準,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四十六條 政府應整合現有國土資源相關研究機構,推動國土規劃研究;必要時,得經整合後設國家級國土規劃研究院。

第四十七條 中央主管機關應設置國土永續發展基金;其基金來源如下:

一、使用許可案件所收取之國土保育費。

二、政府循預算程序之撥款。

三、自來水事業機構附徵之一定比率費用。

四、電力事業機構附徵之一定比率費用。

五、土地開發相關基金一定比率之提撥。

六、公有土地因國土功能分區變更處分之一定比率收入。

七、民間捐贈。

八、本基金孳息收入。

九、其他收入。

前項第二款政府之撥款,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中央主管機關應視國土計畫檢討變更情形逐年編列預算移撥,於本法施行後十年,移撥總額不得低於新臺幣五百億元。第三款及第四款來源,自本法施行後第十一年起適用。

第一項第三款及第四款事業機構附徵之費用,其一定比率費用之計算方式、繳交時間、期限與程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國土永續發展基金之用途如下:

一、依本法規定辦理之補償所需支出。

二、國土之規劃研究、調查及土地利用之監測。

三、國土保育及復育事項。

四、國土保育及復育績優者之獎勵。

五、其他攸關國土永續發展事項。

第四十八條 中央主管機關應於本法施行後二年內,公告實施全國國土計畫。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於全國國土計畫公告實施後二年內,依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日期,一併公告實施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並於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公告實施後二年內,依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日期,一併公告國土功能分區圖。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依前項公告國土功能分區圖之日起,區域計畫法不再適用。

第四十九條 本法施行細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五十條 本法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定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玩稅高手 的頭像
    玩稅高手

    玩稅高手bill080的部落格

    玩稅高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